跳到主要內容
資訊素養與倫理

「資訊素養」這個名詞其實早在1974年已經出現。當時,美國圖書館學會(ALA)舉辦了「ALA 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」的第一次會議。當時,主席Zurkowski在會議中以提綱形式第一次提出這個名詞。到了21世紀,資訊素養這個名詞在教育界漸漸取代舊有的「資訊能力」(Information Competency)或「資訊技能」(Information Skills),原因是「資訊素養」講求較高層次方面的知識、技能與態度,而不是單單指能力或認知上的評估。所謂「素養」,源自英語的「Literacy」,即對於文字的讀寫能力。把這個概念對映到資訊科技,就是指學生或職員對資訊的解讀及製作能力。而資訊的樣式又林林總總,包括一切印刷以外的文字及非文字的媒體,例如:視覺媒體、聽覺媒體、電子媒體行動媒體網上媒體等。因此,資訊素養可以說是把日常教學上的文學修養推廣至跨媒體的層次上。不過,正正由於網際網路的出現,使出版變得更容易,市民大眾要表達自己的聲音更方便,使我們日常可以接觸得到的資訊突然大幅增長。面對這高速及大量的資訊,我們應該如何處理,亦是學習資訊素養的重點。

本文節自: 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資訊素養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「素養」指的是對一個事物除了有使用的能力之外,還能加以解讀、省思、應用,乃至於批判的能力。因此,素養不僅僅只是一種單純的能力,而是一套對生活認知有幫助的價值觀。「網路素養」一詞乃伴隨網路科技時代產生,由於網路科技的進展迅速,它的意涵也不斷地改變。在過去,網路素養大多單指認識網路、使用網路的能力等,然現今,單單只是對電腦網路的基本認識與使用已經不足構成「網路素養」這個詞的意涵,尚須加入「網路倫理」的概念,包括使用者是否明瞭在網路上該怎麼說話、該怎麼自律、怎樣才不會觸犯法條等規範等。
 本文節自:教育部 教師網路素養與認知網站 http://eteacher.edu.tw/Read.aspx?PostID=1

消息公佈欄

跳至網頁頂部